当地时间1月15日,中美双方在华盛顿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昨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协议签署将对金融开放、人民币汇率、关税、技术层面双向放开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扩大金融领域双向开放
为金融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根据协议,中美双方将在银行、证券、保险、电子支付等领域提供公平、有效、非歧视的市场准入待遇。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首先意味着双方金融服务开放将会进一步深入。对我国而言,会实施进一步的金融业开放,进一步放宽外资在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同时,会采用公平公正的机制让进入的外资金融企业和我国金融企业面临同样的竞争,这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另外,外资金融企业的进入可以和我国金融企业进一步合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增量资金,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
“这项协议也将利于我国金融企业更好地在美国发展,进一步利于我国金融企业的国际化,扩大我国金融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陈雳表示,这对于中美双方的金融发展是互利互惠的。
“许多开放内容,中国在过去几年已经启动,并且中国已经推出的开放措施范围更广、层次更深、领域更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唐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协议金融服务部分基本上是中国对过去几年开放成果的重申和细化。
他进一步表示,协议内容是对等的,中国加大对美国开放的同时,美国也要相应加大对中资机构的准入,并要落实具体承诺。协议的宗旨是中美双方确保己方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能够公平、有效、非歧视地参与对方市场,给予对方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公平、有效、非歧视的市场准入待遇。
“虽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加重中国金融企业竞争压力,但是对整体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必定将利大于弊。”唐建伟说,此次协议金融服务章节与中国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方向一致,将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一些措施的落地,外资机构已经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开展业务,全面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综合能力。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产品、业务,丰富国内金融要素供给,不但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而且能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投资渠道。
此外,唐建伟表示,中美两国金融业互补性较强,金融领域又是两国核心利益的重要交汇点。中美能够在金融领域达成协议,一方面将降低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促进中国金融业对接国际市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要求中资金融机构也必须全球化布局,参与对外投融资合作,提升全球化金融服务水平。
“客观上讲,目前我国金融业综合竞争实力和对外开放程度难以全面支撑中国企业进一步全球化发展。未来如果中美加强金融合作,将有助于中国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在海外网络、产品和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助推中国金融机构全球化布局,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唐建伟说。
人民币汇率单边波动预期
将进一步下降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关于汇率方面达成的共识,一是彼此尊重对方的货币政策自主权;二是双方认识到实行灵活汇率制度在可行情况下能够起到吸收冲击的作用;三是双方共同的目标是奉行增强经济基本面,提升透明度并避免不可持续的外部失衡的政策。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美国财政部取消对中国“汇率操纵国”的认定,给中美签署第一轮经贸协议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汇率的稳定会加强中美互信,促进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此次协议中汇率方面包括不搞竞争性贬值、不将汇率用于竞争性目的,这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汇率政策自主权,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诸多正面影响。
潘向东说:“协议签署之后,人民币汇率将更加由市场决定,避免了人民币被美国胁迫而升值,未来人民币汇率将更加市场化,双向波动特征会更加明显。人民币汇率单边波动预期将进一步下降,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开展,虽然说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促进出口,但是不利于进口,而且还可能引发贸易纠纷,以及竞争性贬值。”
关于汇率数据透明度方面,中美双方同意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包括国际储备、远期头寸、国际收支、进出口等数据,按时公布IMF第四条款磋商报告,同时继续参与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调查。如果双方在解决汇率问题方面出现分歧,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在经贸磋商中建立的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安排框架下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则请IMF在其职责范围内协助解决。
潘向东认为,在此次协议签署后,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单向贬值风险缓解,有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可以避免产业资本的流出,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利用好外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汇率风险的缓解,股市、债市风险也会下降,整个资本市场将更加稳定。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中国金融领域特别是债券市场的扩大开放,人民币在国际资本市场当中的地位将稳步提高,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货币的作用趋势上越发明显。人民币汇率政策未来将承担更多的角色,波动受到国际形势影响,长期看外汇波动增加、弹性放大,中美就汇率问题达成共识后,有利于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健运行,促进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表示,中美农业互补性非常强,可以说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去年农产品进口额达到1470亿美元左右,最近几年每年增长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而且这些产品本身就存在供需缺口,对国内相关生产不会有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认为,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增长,中国对各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都会增加。中美的经贸协议给世界市场,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一个稳定的预期,各国的农民、生产商都会按照自己的计划来稳定生产。
关税下降
会对我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
此次签署协议,对相关关税问题也予以了明确。对此,上海迈柯荣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协议,中美两国均做出了一些让步,可能双方都存在对协议有不如意的地方,但至少关税从升到降已经是巨大的利好。
“关税的下降,对我国经济会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考虑到此前加关税时,存在一些抢生产、抢出口的情况,有些透支,但影响不大。”徐阳说,同时,考虑到,中美经贸关系后续依旧存在不确定性,外贸商可能会在避险的情绪下,趁机继续加大进出口,同时调整自身结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向东认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折表明了双方不打贸易战的诚意,但中美之间的核心利益分歧仍在,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下一步双方还要相互督促和监督把协议落在实处,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开展第二阶段贸易谈判提供坚实的基础。
“由此预计,如果第一阶段执行的好,对双方利益改善都有促进作用,预计第二阶段经贸谈判将会进一步取消加征的相关关税至零,甚至中美双方还可以探讨进一步降低关税的可能性,即为更长远的中美经贸发展提供坚定的制度性基础。”刘向东表示,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美贸易摩擦随着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有所缓解,但今后仍有很多棘手的问题要谈,这就更需要决心、智慧和勇气,也更需要采取更加务实的做法。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意味着今年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稳定性上升,这将有助于稳定出口市场,也将有效提振国内企业、居民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技术层面双向放开
国内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根据协议,双方企业应能够有效进入对方管辖区,并且进行公开、自由的运营;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按照市场原则自愿进行,政府不支持、指导自然人或者企业开展扭曲竞争的,以获取技术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对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方面的条款,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这将有利于我国企业向美国同行学习先进技术,同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转让部分技术,使得行业内的技术转让更加市场化、规范化。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对我国科技类企业发展比较有利,特别是在一些技术上短板比较明显的行业,比如芯片领域,软件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等。”杨德龙进一步分析道。
榕树投资总经理翟敬勇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每年芯片进口额已经达到了3000亿美元,中国芯片产业链上的企业起步较晚,还没形成规模效应,如果能够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壮大将带来直接的利好。”
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则认为,即使签署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我国科技领域的竞争恐也难以放松。
对于企业有效进入对方管辖区进行自由运营方面的条款,轩铎资管总经理肖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期的角度看,互惠互利,互通有无,对于两国都是重大利好。自由竞争后,对于创新型企业,以及以创新为依托的企业形成了利好,对于出口型企业,比如家电、轻工、钢矿产品等领域也是一个发展契机,对于资源型企业以及运输业,比如远洋运输,航空等是利好。但是,从短期来看,条款对于国内大部分企业是一种冲击。国内企业能否有效应对冲击,包括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优势的资本,优势的人才和优势的资源等,尚有待于观察,企业的竞争压力也会逐步加大,落后企业会被淘汰,兼并重组会成为常态化。
此外,杨德龙分析,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协议从签署到落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还需要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工作,比如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法,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之前并没有太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经常出现有了自主创新发明也不及时申请专利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容易导致被别的企业抢先申请,造成纠纷的同时,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杨德龙分析道。(采写:朱宝琛、李正、郭冀川、倪楠)
标签: 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