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成绩显著。
12月3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做好跨周期调节 高质量实施RCEP 促进外贸平稳发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介绍,预计今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有望达到6万亿美元,增长超过20%,将跨越“两个万亿”美元大关,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与去年相比,进出口增量约1.3万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
根据商务部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4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到了19.5%,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
任鸿斌表示,但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外需增长乏力,缺芯、缺柜、缺工等“三缺”问题和运费、原材料成本、能源资源价格、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四升”问题直接加重企业负担。同时,支撑今年外贸高增长的订单回流、价格上涨等阶段性因素难以持续,叠加2021年超高基数影响,做好明年稳外贸工作难度前所未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疫情的影响下,率先防控住疫情的我国成为全球生产供应的重要基地,在一些经济体无法生产和供应时起到替代作用。同时,我国又具备灵活性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全球的需求,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出现大幅增长。
贸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
近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外贸创新发展成效显著,货物贸易量质齐升,贸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任鸿斌也表示,2021年外贸总体形势表现出“四新”的特点,包括外贸规模再上新台阶、外贸结构呈现新特点、外贸增长集聚新动能、外贸发展作出新贡献。
从规模来看,前三季度,出口和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15%和12.1%,再创历史新高。从结构来看,新兴市场和我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前11个月占我出口49.5%。出口附加值持续提升,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到59%,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长2.5倍,单价增长超过35%。
刘向东说,我国目前的确要追求出口的多元化,除了地域上的多元化,也要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为此,我们需要做好内部的转型升级工作。无论是采取新模式还是新技术,我们的产业和外贸企业都需要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他说。
前三季度,货物出口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达到了27.8%,创十年以来的同期新高。新增备案登记的外贸经营者达到了18.4万家,稳岗就业作用突出。保障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优质消费品进口、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前三季度,中国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4.1%,有序出口防疫物资和疫苗,支持全球抗疫合作,展现大国担当。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也在发挥重要作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均两位数增长,外贸综合企业超过了1500家,海外仓超过2000个,建成了保税维修项目130个,离岸贸易也发展迅速。
刘向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疫情对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起到一定催化作用。而且我认为,这种趋势是长期的。当人们习惯了更便利化的快捷方式,就更可能会持续采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线下的交易模式,只是说,未来,传统和新业态融合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12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今年下半年我国外贸仍保持较快增长,一是因为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外需好转,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将增长22.4%。二是在疫情反复冲击下,全球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中国依托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继续满足国际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进口增速有较大拉动作用。
束珏婷说,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可以圆满完成“量稳质升”目标任务。同时也要看到,明年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们将继续密切跟踪形势变化,持续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持外贸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强跨周期调节稳外贸
全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明年要聚焦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加强跨周期调节,落实好稳外贸政策,推进外贸创新发展。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宏观经济调控是有周期的,政策制定者需要注意到一个政策和另一个政策之间的衔接,考虑到政策效果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现在发布某个支持政策,可能半年才会见效。那实际上,如果考虑到明年3月份或4月份经济持续处于下行压力下,这按理说就要求有些政策应该更早一点安排。”霍建国说,国家也在强调“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即“政策支持的力度一是要加大,二是要提前”。
任鸿斌表示,围绕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商务部从4个方面提出了15条政策举措。一是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包括4条政策:继续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巩固提升出口信保作用,加大出口信贷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提升外贸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与能力。
任鸿斌说,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但整体上呈升值的态势。有些外贸企业反映“出口不增收、增收不增利”。商务部会同人民银行、外汇局一起举办全国汇率避险培训,加强网上政策宣传。同时,推动银行优化产品服务,着力帮助企业提升汇率避险意识,特别是提高汇率风险中性意识。
外汇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反映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的套保比率达到了22.1%,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现在,外贸企业用汇率避险的工具来化解风险的意识越来越强。
任鸿斌介绍,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一是引导企业“因势而谋”,二是鼓励银行“因企施策”,三是推动地方“因地制宜”。
二是进一步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包括3条政策:增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一批离岸贸易中心城市或地区。促进海外仓高质量发展。调整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
霍建国解释称,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完善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支持海外仓企业建立完善物流体系、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政策框架等。
三是缓解国际物流等外贸供应链压力。包括5条政策:鼓励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在多双边场合呼吁共同畅通国际物流。积极保障大宗商品国内供给。积极开展贸易调整援助工作。进一步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霍建国认为,国际物流压力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源头的供给短缺。比如,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和原材料短缺,生产上游供给不足,导致生产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物流出现了压港塞港等问题,供应出现瓶颈。
霍建国补充说:“中国现在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中国整体供应链相对稳定,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因为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都比较大,如果国际上(供应链)持续呈现严重不稳定,也会波及到中国。我们就要提早做一些准备,比如进口订货和出口保供等。如果我们能在这些方面尽努力做得更好,一方面能确保国内供应链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
四是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包括3条政策:深化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地区合作共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区,培育一批贸易双循环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予以支持,研究建立外贸领域用工定点定期监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