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国
您的位置:首页 >正文

医线直击|从倒计时到新生,为终末期肝病患者续写生命篇章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时间:2025-10-12 15:07:3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秋雨潺潺,朋友圈里不少人吐槽着连绵阴雨带来的湿冷与不便;但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肝移植肝脏外科的病房里,39岁的方圆(化名)却满心欢喜——几天前,他闯过了人生最关键的“生死关”,一颗新的肝脏为他重启了生命的齿轮。


(资料图)

假日攻坚

凝血功能崩盘下的艰难手术

10月7日,刚过完中秋节,多数人还在居家享受假期尾声,山一大一附院的手术室里,灯火通明,一场与死神竞速的肝移植手术正紧张推进。

躺上手术台前,作为一名被“慢加急性肝衰竭、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腹水”等多种重症缠身的患者,方圆的生命已经进入不会超过一月的倒计时。胆红素最高至380μmol/L,两次人工肝治疗,为肝移植手术的施行争取到了窗口,而来自捐献者的生命礼物,让他有机会去争取新生。

但是,此时的主刀医生、山一大一附院肝移植肝脏外科主任李自强却一脸凝重。

术前评估时,方圆的各项指标就都在“警戒线”外,手术风险成倍叠加。更棘手的是,他的他的凝血功能已彻底“崩盘”,血管吻合时哪怕1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引发大出血。

移植手术势在必行,他要将捐献者的肝脏顺利移植到方圆体内。

目光锁定手术视野,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渗血一直在持续,影响手术视野,又要求手术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手术室里的空气仿佛被压缩到极致。直到新的肝脏成功接通血管,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入新肝,逐渐恢复红润的肝脏开始正常工作,创面渗血慢慢减少到不再渗出——那一刻,手术室里紧绷的空气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手术衣被汗水浸透,但守护没有停止。平稳转出手术的方圆随即被转入监护室,生命的保卫战在持续进行。

“肝移植并不只是一台手术,精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手术操作和精良的术后管理,缺一不可。我们没有真正的假期,只要患者有需要,我们随时都是‘战斗状态’。”李自强说。

生命破局

把“高精尖”变成常规手术

10月8日,雨还在下,但监护室内的方圆已然清醒,医生的询问也可从容应对,生命重回欣欣向荣的赛道。

与此同时,另外一台MELD评分大于30的肝衰竭患者已经被转运至手术室,等到救命的移植手术。

“节后这几天,几乎每天都有一到两台甚至三台肝移植手术。”不久前曾刷新出“36小时完成4台手术”的纪录,团队带头人李自强主任及其团队成员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365天全年无休。

肝移植手术因为手术操作复杂、难度高、风险大,又被称为“外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而这恰恰是终末期肝病患者新生的希望。

手术室内的灯火,见证了医生的责任与使命;病榻前穿梭的脚步,承载着对生命的坚守与担当。

轻描淡写背后,是团队令人惊叹的“硬实力”——作为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首批肝移植准入医院之一,山一大一附院从2002年开展肝移植手术,在日积月累中,特别是近五年,团队已经将这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变成“常规”手术,手术数量与质量均居于省内领先地位。

在肝移植领域,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是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评分≥30分意味着患者已属极危重症,手术风险极高。而在山一大一附院肝移植团队今年130余例的病例库里,今年就已经成功为23余例MELD≥30分的患者完成移植手术;针对术中需同步开展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危重患者,今年累计完成6例。

新生连载

从生命倒计时到喜添二宝的蜕变

一例又一例高难度移植手术的实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不断刷新着终末期肝病治疗的边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

来自青岛的小李就是其中一位。他在省内外多家医院住了三个月ICU,肝衰、肾衰叠加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卧床致肌肉萎缩,连下床都做不到。但他和父母没放弃,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山一大一附院。

他们没有失望,迎接他的是移植后崭新的人生。

而对于孟女士来说,这种喜悦更令人动容。2012年,她因肝硬化晚期走投无路,接受了急症肝移植。术后恢复平稳的她,渴望成为母亲。2015年,经专家评估与护航,她剖腹产下男婴。2021年初,39岁的她又诞下二胎。

“慎于术前,严于术中,善于术后”是李自强的治科准则,手术质量安全的高要求严管理是提高团队整体水平的核心能力。每次看到移植后的肝脏经血液灌注的鲜红颜色,李自强都格外高兴。从拉钩助手成长为一年150台肝移植手术的主刀医生,他走过了20多个春秋,见证了太多患者与家庭从绝望到重生的蜕变,而这些故事,正是团队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这个金秋,方圆的顺利康复,又为这支团队的“新生故事集”添上了温暖的一笔——而未来,还将有更多生命,在这里重获生命绽放的力量。

标签: 消费导报网 24小时资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