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实施差别化的用地、用能、排放、信贷等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支持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行业平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适用生产要素、公共服务资源以及支持发展的政策;
将加快城市群建设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县城为重点,按照适度集聚、联动互补的原则,打造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就地城镇化承载新空间。
近期,沿黄各地陆续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共抓黄河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正在形成。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
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是我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流域总人口约1.6亿。
黄河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和17%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到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这之后,沿黄省区陆续出台了各自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下称《山东规划》)是最新出台的。2月15日,《山东规划》对外发布,提出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
黄河山东段长628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11.5%,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等9市,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是下游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的主战场,在动能转换、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独具优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
《山东规划》称,沿黄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型、重化型特征较为明显,大多处于产业链条中低端,产业集中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能力不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不够,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对此,《山东规划》提出,“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大项目招引、自主延链、吸引配套力度,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服务全流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制定实施差别化的用地、用能、排放、信贷等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
山东还提出,支持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行业平台,推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产业链条整合并购、价值链条重塑提升、多业务流程再造集成、新型业态培育成长,构建若干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实行“一群一策”,编制产业集群地图,启动“一条龙”培育计划,推动重大项目与产业集群地图精准匹配、快速落地。
甘肃沿黄流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占该省比重都在80%左右。黄河在当地被称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2021年10月印发的《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下称《甘肃规划》)称,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沿黄流域生态基础总体脆弱、水资源制约较为明显、发展短板亟待补齐。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介绍,甘肃地方财力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市场主体活力不够,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产业倚能耗水特征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特色优势产业相对缺乏,新旧动能转换较慢。
《甘肃规划》提出,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现代综合能源基地。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建立省市联动、多部门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引进体系,确保沿黄流域每年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左右。确定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引进创新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城市
上述《规划纲要》介绍,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金外流严重,要素资源比较缺乏。
《规划纲要》指出,另一方面,黄河流域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沿黄各省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历史欠账较多。医疗卫生设施不足,重要商品和物资储备规模、品种、布局亟需完善,保障市场供应和调控市场价格能力偏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解决这些问题,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城市。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沿黄各地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也将重头放在县域上。
今年1月公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下称《宁夏条例》)近80条内容,几乎条条对县级以上政府提出要求。例如,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基础、特色优势,推进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当建立健全先行区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激励保障措施,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等加强人才培养等。
《甘肃规划》也提出,“加快以县城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县城为重点,按照适度集聚、联动互补的原则,打造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就地城镇化承载新空间”“鼓励有条件的临近县区联合打造建设产业园区”。
2021年9月公布的《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支持和引导市、县(市、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根据河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状况,制定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强化产业支撑,全面推动一二三产高质量发展,根据本地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强主导、特色产业,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补偿机制
黄河流经区域多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均径流量仅相当于长江的6%,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长远发展面临的最大刚性约束。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与其它规划不同,各地出台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在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和分配上也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规定。
《宁夏条例》规定,自治区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和城市科学合理布局,推动产业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再生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合理配置生产用水,实施深度节水控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配置利用效率。
《甘肃规划》也提出,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坚决遏制“造湖大跃进”。建成一批节水标杆园区。
在日前举行的《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发布会上,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赵建吉表示,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应着力改善水资源粗放管理局面,严格实行用水控制;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要突出因地制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是稳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建立区域产业协作机制。
中科院地理所知识创新基地首席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董锁成认为,黄河上中下游应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补偿机制和制度,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全流域统一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方案。在水源补给区大力增强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在黄河上游注重保护发展,在黄河中下游积极进行绿色优化发展,通过国家转移支付、中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支持上游地区荒漠化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比如,基于甘南州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甘南州玛曲和碌曲等县为主体,协同若尔盖湿地建立国家生态特区,开展藏区绿色现代化试点。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国家黄河首曲草原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设立黄河上游水源保护基金、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和绿色发展基金。
董锁成还建议,建立黄河流域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现代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集中布局现代智慧高科技产业。探索建立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按照“谁治沙、谁受益”原则,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