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滞后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将加快改革步伐。
7月13日,财政部官网发布消息称,近期召开了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6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上述会议正是部署落实这一《意见》。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善作善成、慎终如始抓好贯彻落实。”上述会议称。
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组成部分,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财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收入划分和省以下转移支付不够规范、部分地区基层财力保障较为薄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升等。《意见》则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但这些主要是原则性指导意见,财政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各地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出台科学稳妥的举措,实现稳中有进。如何将这项改革落到实处成为市场关注话题。
上述会议上,财政部要求各地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要把握好4个重点。
重点一:要合理配置各级政府权责,规范省以下收入划分,健全转移支付体系,全面建立较为规范的财政体制框架。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重点,首先是明晰省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通俗来说就是事情哪级政府干,钱由谁来出。其次是收入划分,这是指政府税费收入在各级政府间如何划分。然后是转移支付制度,即在事钱分清后,一些地方收入缺口部分通过上级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来弥补。
多位财税专家曾告诉第一财经,各省以下财政体制千差万别,不够规范。此次《意见》根据事权属性划分省以下财政事权,明确相应支出责任,参照税种属性等划分收入,按比例等规范税收等收入分享方式,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和科学分配资金,从而逐步形成规范的省以下财政体制。
重点二:要推动各级政府找准职能定位,避免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预,逐步规范特殊的财政体制,防止无序竞争,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专家认为,不少地方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返还、财政奖励等各种财政竞争手段,来招商引资,这种无序恶性竞争直接损害国家财政利益,并带来无序竞争的间接损失,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为此,此次《意见》要求,逐步清理不当干预市场和与税费收入相挂钩的补贴或返还政策。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读《意见》时表示,上述要求,与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的“清理废除各地区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防止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行为”的要求一脉相承,是从财政体制角度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有利于抑制地方出台不当干预市场的政策,避免产生招商引资政策恶性竞争,破坏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另外,前述强化省级宏观调控不少举措,也有利于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重点三:要保障县级财政平稳运行,真正从体制机制上建立健全管长远、固根本、见长效的县级财力保障机制,兜牢兜实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底线。
县级财政作为国家财政之基础,是财政发挥职能作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一环,是做好财政运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一大目的,正是强化县级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下称“三保”能力。)
比如,《意见》提出,建立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坚持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激励,全面落实基层“三保”责任;建立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工作机制。
另外,在财政事权划分方面,通过适度强化省级财政事权,来减少基层财政事权,从而减少支出责任,减轻基层财政负担。
《意见》还提出,上级财政事权确需委托下级履行的,要足额安排资金,不得以考核评比、下达任务、要求配套资金等任何形式,变相增加下级支出责任或向下级转嫁支出责任。
此次会议强调,在当前着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时刻,筑牢基层“三保”底线、保障县区财政平稳运行是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压紧压实责任,提高地方财政运行监测精准度,进一步规范保障措施,扎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确保“三保”不出任何问题,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重点四:要增强省级资源统筹能力,发挥转移支付的财力配置功能,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多位财税专家曾对第一财经分析,此次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一大亮点,是适度强化省级财政权责,适当增加省级财政统筹收入规模,从而更好地发挥省级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比如,《意见》明确,适度强化教育、科技研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粮食安全、防范和督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方面的省级财政事权。基层“三保”压力较大的地区以及区域间人均支出差距较大的地区,应逐步提高省级收入分享比例,增强省级统筹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