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2019年底闭馆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完成展陈更新,面向社会公众启动压力测试。
2000年2月15日建成开放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我国第一座以城市规划为专项的展览性建筑,位于人民广场商圈,紧邻市政府、上海博物馆和南京东路步行街。多年来,它一直是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必打卡的文化空间,很多国外游客通过其建立起对上海的初印象。
经过两年多的内容更新,全馆五层重新做了功能布置,一层变更为序厅总服务台与“上海印象”,夹层是阅览区及咖啡吧,二至四层展厅分别为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五层为规划成果多媒体展示厅,地下一层则是临展厅。
各层的展陈,一改按时间顺序、面面俱到式的静态介绍,分别针对“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三个方面——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以宏观叙述与重点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带来图文、多媒体影片、模型、互动式体验等,引导参观者了解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的新成就、“上海2035”总体规划要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进展,以及全市的重要政策和建设项目所共同描绘的城市未来图景。
摄影师“善由心生”参观后认为,“改造有了质的提升,互动、沉浸式体验和数字化演绎让我们了解上海的历史风貌、发展规划和愿景,展区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升很多,是让人能够了解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展示。”由于上海的发展早已超出原实景沙盘展示的中环以内区域,本轮更新采用了5D数字化沉浸式城市沙盘,不仅展示空间更大,展示的层级更丰富,也更具互动性,很多市民拍照打卡。
新内容,新定位
这次更新不仅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一次“大换血”,也体现出我国城市规划展示馆领域发展的一些新趋势。从定位、使命、展陈方式、展陈内容到形象宣传、公众参与,一系列的新变化在酝酿中。
城市规划展示馆是每个城市的“标配”。近20年,我国在新城新区建设和老城中心区域的城市更新当中,经常配套建设一系列大型公共场馆,包括体育场、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示馆等。这些网友们戏称为“四菜一汤”的公共场馆,一方面为市民提供文艺、体育、科教等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作为各地的“标配”场馆,城市规划展示馆担负的任务也较为特殊。它既是呈现城市发展愿景的场所,也是承载城市发展交流活动的地方。业内机构认为,城市规划展示馆是城市形象的展示馆、城市历史的博物馆,是展示城市空间及产业布局的重要窗口、服务政府招商引资的平台载体、为市民提供规划知识和教育的课堂。
据统计,我国至今共建设了数百座城市规划展示馆,地市级馆均有窗口职能,并对本地区的区县级馆有指导、引领作用。城市无论大小,都需要展示城市规划,且需要一个具有相当体量、有一定特色的场馆来容纳展陈内容、举办相关活动、接待关注本地发展的各类参观人员。运营好一座规划展示馆,对地区发展有助益,而能否用好盘活,也具有一定挑战。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对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发展做出规制的法律法规。这类场馆究竟该如何发展,怎样定义其使命与责任,各地各馆都是一边探索一边总结。
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大数据课题负责人刘淼参与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本轮更新研究。他告诉第一财经,城市规划展示馆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所做的工作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高级别的环节。国外的各类公共展示场馆以商业性、历史性定位居多,而我国的这类场馆是对治理模式的宣传。
随着我国城市治理模式转型、城市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城市规划展示馆也要改变,要能讲好前述两个转型的故事。刘淼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展示馆存在“千馆一面”的缺陷,模式单一,需要做出更多探索,更好地兼顾宣介政策、讲述科学、引导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功能。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更新要起到引导作用,推动这个行业整体的提升。
提供文化生活新方式
刘淼认为,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存在,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作用。“一直以来,人们对城市规划是有所怀疑的,比如,担心是不是‘拍脑袋’定的、好奇编制规划的科学性从何而来。城市规划展示馆应该是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桥梁。”
在上海白玉兰广场有一家全微缩主题乐园“赛梦微缩世界”,刘淼喜欢带外地访沪的亲友去看看。微缩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示建筑物、场景甚至历史事件,比如百年前上海的一场比赛、一场名人婚礼等。
“解释城市发展模式的做法越来越多样了,展览的形式也应该多变。”刘淼从中体会到,“真正好的展览应该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不仅要给参观者一些知识,还要给他启发,让他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在展示里面可以慢慢地传达科学知识、政策信息和很多其他的知识。”
刘淼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城市实验室教育体验活动方案,让市民可以通过历史地图故事、创业开奶茶店选址、创意人群分布、地铁客流、垃圾清运等游戏式互动,直观地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在亲子活动方面有多年的组织经验,在新展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之后,也有望通过城市实验室吸引更多的家庭来了解城市发展与运行的知识。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提出,中国城市正在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进化。城市咨询机构华高莱斯创始人李忠认为,城市在向“文化城市”进化的过程中会出现都市文博区,本地的顶级文化资源会聚集在一定的区域。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经验来看,文化设施必须聚集。
根据李忠的分析,都市文博区的发展能激发一种新型旅游——居家度假(Staycation),也就是以接触文化艺术、知识、科技等为具体方式,不出本市,把时间花在有优质内容的场馆当中。
上海于2019年启动的演艺大世界(SHOWLIFE)剧场群也是都市文博区概念,是以人民广场为核心区域,辐射整个黄浦区乃至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演艺集聚和产业发展区,包括新近火爆的“演艺新空间”亚洲大厦等数十座各类文化艺术空间。上海城市规划馆也在该区域中,它提供的展览、文化活动、亲子体验等功能,也将随着进一步的更新,与整个都市文博区提供的市民文化生活实现更深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