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双碳”背景下 上海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时间表!

来源: 第一财经 时间:2022-07-29 10:00:07

在“双碳”背景下,上海进一步提高新增产业项目准入要求,将单位增加值(产值)能耗和碳排放水平等作为项目引入的重要门槛,促进制造业向低碳化、绿色化、高端化优化升级。

7月28日,上海公布了近期印发的《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及施工图。

《实施意见》提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大力度培育绿色低碳循环产业。

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上海市产业结构呈现“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格局。从第二产业来看,上海处于工业化的后期。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比重的同时,上海也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从低碳绿色化的产业发展来升级,建立现代的产业体系。

作为工业重镇,上海2021年工业总产值迈入4万亿元台阶,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规模保持全国第一。上海对于制造业的目标,是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实施意见》提出,持续深化融合发展、共同发展,深入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调整,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单位增加值(产值)能耗和碳排放水平等作为项目引入的重要门槛,促进制造业向低碳化、绿色化、高端化优化升级。

根据《实施方案》,工业发展对全市碳达峰和能耗双控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要加快产业结构、布局和工艺流程的优化升级,推进高桥、吴泾等重点地区整体转型,推动钢铁行业和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数据显示,上海的工业层级和质量正在在稳步提升。2017~2021年的工业增加值增幅为28%,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6.4%,“说明工业增加值上万亿台阶,靠的更多的是质而不只是量”,赛迪顾问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陶传亮对第一财经表示。

今年6月,上海对工业和通信业的节能降碳有了明确计划,提出从今年起到2025年,上海工业和通信业力争平均每年节约1%的用能量。

根据6月发布的《上海市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碳“百一”行动计划(2022-2025)》,上海提出将在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屋顶光伏设施建设,到2025年,上海工业和通信业企业可利用的建筑屋顶光伏安装比例要达50%以上。为提升能效,未来几年,上海将对能效表现不佳的老旧数据中心实行关停并转;对于电信基站等设施,原则上要做到100%的共建共享。对于高能耗企业,要实现能源审计或节能诊断的全覆盖,特别是综合能耗超过5000吨标煤的企业,要通过诊断,形成不少于5%的节能潜力。到2025年,全市要创建30家零碳工厂、5家零碳园区、5家零碳数据中心。

上海科技大学2060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低碳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孙予罕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 能源转型需要把目标拎出来,尤其是产业界的参与。对于制造业来说,从传统能源设备到未来能源装置存在的机会非常大。

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

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的同时,上海在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2010年以来上海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幅超过50%,上海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水平。同时,在自身较强的制造业基础之上,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在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机遇和优势。

《实施方案》提出,将绿色低碳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和新兴增长点,着力打造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建立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此前在上海市节能宣传周上表示,上海将构建以零碳驱动为目标的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深入推进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3+6”产业发展等重大工程共同规划、协同开展。加快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以高品质产业园区为主阵地,培育壮大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日前公布的《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争取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基本形成2个千亿、5个百亿、若干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在产业发展载体方面,上海今年也围绕绿色低碳推出了新的特色产业园区。比如,国际氢能谷重点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氢能装备全产业链,探索氢能在新能源制氢储氢、管道供氢、分布式和热电联供等领域率先示范;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将按照“厂区-园区-城区”理念,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区。

标签: 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 海洋装备 人工智能 移动通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