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始终注重培育、壮大、规范社会监测机构队伍,但同时也必须对环境质量数据弄虚作假行为进行严惩。”今天(4日)上午,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说。
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今天主办的“第四届生态环境监测高端论坛”上,蒋火华专门制作了数十页的PPT,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对“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特别是社会化环境监测与运营服务问题进行了讲解。
“监测企业要树立清正干净的干事创业形象。”蒋火华提醒在场的监测企业老总们: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是红线也是底线,社会监测机构绝不能在数据上动歪脑筋,更不能弄虚作假。
这场在浙江杭州举办的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吸引了众多目光。“监测产业为管理而生,因服务而强。”蒋火华介绍,“十三五”以来,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快速扩张,营收实现翻倍式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监测装备制造业、监测运维行业、检测机构行业等三大行业市场规模近540亿元。监测社会化市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社会监测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政府和企业实现了双赢。”蒋火华分析说,对政府而言,有效整合了全社会环境监测资源,有力保证了监测与评价的独立、客观、公正,支撑了环境管理需求;对企业而言,充足的市场需求激发了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20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得到有效保证。
该规划同时称,目前,监测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基础能力还存在诸多短板和挑战,一些新兴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测支撑薄弱甚至空白,亟需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而其中,监测数据造假是对行业本身伤害最大的。蒋火华分析说,其中一个主要动机是“政绩观错位”,主要表现在大气和水等环境质量监测领域。
他分析说,因为监测数据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污染防治目标考核、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排名、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等,影响甚至决定是否对党政领导干部采取约谈、问责、处分等措施。在这种压力下,一些领导干部就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干预监测管理和技术部门的工作,让监测数据“好看一点”,使得监测数据失真。个别地方对属地既是排污大户又是利税大户的企业放松监管。此外,还有排污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指使造假、不良市场竞争等因素。
高端论坛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也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监测行业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对行业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他说,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产业受疫情影响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越是在这个重要的关头,越要增强自我道德和法律的免疫力,牢牢守住道德和法治的底线。生态环境监测行业不仅要自己严格诚信守法,还要帮助政府和社会监督排放企业。
郭承站说,正因为生态环境监测的特殊地位,今天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还专门组织了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带头向全社会作出“我是生态环保产业守法者”的公开承诺。
“摔的跟头不能白摔,交的学费不能白交!”一位监测企业的负责人说。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家企业曾因为下属监测公司伙同排污企业进行在线监测数据造假,被环保部门处罚。
该企业负责人在论坛上称,正在通过技术上的努力找到保障数据准确可靠的新路径,让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无处藏身。同时也要通过守法教育,从行为上不能,到心理上不敢,再到思想上不想。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也提出,弘扬“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文化,全面提升监测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建立监测活动监督检查结果通报和公开机制,曝光违规违法行为,督促企业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发挥公众监督作用。